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与其审美特征的思考 (转自: 园林学习网 http://www.ylstudy.com/thread-91640-1-1.html) |
作者:admin 点击:2059 次 发表时间:2015-12-16 14:54:16 |
摘要:通过对环境设计理念有重要影响的诸多因素(如地理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)的分析,指出信息时代下,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是人性化的、整体的、多方参与的、具有良好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设计理念,同时对现代环境设计的特征进行探讨,进而尝试阐明环境艺术设计内在的发展规律。
关键词:环境艺术设计; 理念; 审美特征
作者:王金瑞,刘可为
设计理念与艺术特征之间含有辩证关系。设计理念对于环境设计起着指导性的作用,优秀的环境设计可以引导人们改进环境观念和设计观念,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,达到陶冶情操,美化生活,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。
设计理念及设计形态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,由于各国各地区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,环境设计理念与艺术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,但在全球环境保护的大趋势下,环境艺术设计业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。本文就环境设计理念与艺术特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,敬求斧正。
1 影响传统设计理念与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
1.1 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
古中国地处温带地域,温和的气候形成了以长江、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明,环境理念也紧紧贴合这一“温和”特征,表现出以农业文明为主导,期望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,在此基础上形成的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儒家思想,主张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——士人得志,指点江山、激扬文字;仕途失意,归隐田居、遁迹山林。这些思想都导致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特征——融于自然,“崇尚自然,师法自然”的理念也成为中国园林遵循的亘古不变的法则。追求自然情趣的布局,将建筑、山水和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,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,模拟出大自然中的美景,经过加工提炼,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,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、天人合一的艺术体。“清风明月本无价,近水远山俱有情”(苏州沧浪亭楹联)。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既温和含蓄,又体贴世俗的态度。将人的存在渗透进山、水、树、石的存在中,通过对环境的优化,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智慧。
同样是东方古国的古印度,地处热带、亚热带,东、南、西三面临海,北部的巍峨高山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,自然资源丰富,却气候炎热,旱季气温高达40℃以上,斋戒、沐浴、禁欲、林居和森林哲学思想以及出世思想由此产生,森严的宗教等级延续至今。印度人信奉地灵、守护神以及人性化的自然生命(树木、精灵、温泉、水源、动物与植物)。人对自然持着敬畏的态度,艺术笼罩在神秘宗教的光环下。泰姬陵,方圆形体的简单对比以及立体建筑与静态水体的虚实对比,肃穆、明朗而神秘。
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,是西欧文明的发源地,交通以海运为主。人们在大海中航行,需要掌握熟练的航海技术,就必须同大海搏斗,在搏斗中积累经验。因此,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积极而理性。强调整齐划一、对称均衡,环境设计的代表是具有明确中轴线的雅典卫城。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严格执行数的和谐原则,并把把它运用在音乐、建筑和雕刻等艺术中。
1.2 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
环境设计观念受到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。古代,生产力低下,农业、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。农民希望天遂人愿、但愿风调雨顺、以至五谷丰登。达到“天上人间”的理想境界,“天人合一”是最高的追求。人们的环境观念则是将自我融于大自然中,享受大自然的恩赐。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”(刘禹锡),反映在环境设计上则是建筑选址注重“背山面水”,营造小气候。规则的城廓体现着政治秩序和军事防御;不规则的文人园林则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内省与世俗。体现出“天人合一”的环境设计观念。
19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,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。大生产所追求的高效率与高利润,打破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恬静悠闲的生活。当人类还自我陶醉在工业文明“人定胜天”信念中的时候。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全球温室效应,洪水、旱灾等异常自然灾害的发生,使人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;在工业领先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,环境治理已经从简单的单一治理转向可持续发展。
在生产技术落后的时代,人类对自然持消极的态度,高科技的今天,人类步入创造自然的时代。设计应该从创造第二自然的观念出发去美化生活。
1.3 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影响
影响环境设计理念和艺术特征的因素是综合的,除了前二者外社会制度、宗教、哲学思想、民俗等文化因素对于人们的环境观、自然观和审美艺术特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,有时甚至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道教“道法自然”,认为自然界本身最美,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”(老庄),大自然之所以美,不在于它的形成,而在于它最充分、最完全地体现了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“道”,大自然本身没有意识去追求什么,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。中国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,追求自然,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外在美的模仿,而是在于对自然内在“道”与“理”的探求。
古代皇权的专制对环境设计也产生影响。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,古罗马帝国的象征就是“在地图上笔直画过的道路”,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形式、体量,还是整体城市的规划和设计,都是以壮观、雄伟的面貌展现帝国的威严气度,企图控制自然。17世纪法国的凡尔赛宫则“以艺术的手段使自然惭愧”,体现了理性主义的设计理念。
2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
2.1 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
古代,由于科学技术落后,环境设计要么为神效力,要么为君权服务。工业时代,人们围绕着机器生活,城市公园也成为收费场所,市民难以享受自然美。21世纪,人类进入信息时代,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也随之变革,互联网使家庭办公成为现实,人口老龄化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居住环境,进入真正的“以人为本”的时代。
因此,对于人性化设计的理解,不能停留在过去简单的城市绿化或人机工程的功能性上,而应认识人本身的社会需求、生理需求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。包括尊重人的生活习俗,尊重地方文化和历史,尊重土地与自然的历史,而不仅仅是设计师个人的“审美理想”。
2.2 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
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6届会议上通过了第2313号决议“人与生物圈计划(MAB)”,提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五项原则:制定生态保护战略、建立生态基础设施、重建居民生活标准、把自然融入城市并且保护历史文化。1999年北京召开了UIA大会,通过《北京宣言》,明确提出了“人类生存质量及自然的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”的科学观念。
环境设计生态理念,其内涵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,是整体多样、有机结合的环境观。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态环境、生命质量,并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,利用气候、阳光、动物、植物、土壤、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,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人与自然协调、舒适、良好的物质环境,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。
2.3 环境规划需要多方参与
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社会活动,需要建筑、雕塑、规划、环境设计各行业人员共同完成。如何组织多学科的协作,成为环境设计实际操作的难点。不久前日本水户艺术馆采用一人主持多方参与的方式,其间涉及的业主意向和财力,使用者的意愿等诸多因素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尽管不够完善,但这种做法的进步性表现在:改变了过去那种建筑师、规划师各行其是,留下的地方就由环境设计师来装点的做法。
3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
环境设计涉及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,在区域上则关系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不同场所的营造。人类复杂的生活、生产、社交活动,而需求也是多种多样,因此,环境设计也是多学科的,具有复杂性、多层次性和统一的协调性。
3.1 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
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,涉及的学科主要有:建筑学、城市设计、园林设计、城市规划、建筑室内外设计、美术以及工程结构技术。正是因为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,才构成了环境艺术的广泛外延和丰富内涵。
3.2 环境设计的多层次性
我们知道,环境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,既功能要求。用一定的物质实现构成特定的环境。在使用上有着便利、安全、舒适、美观、经济的要求。比如卧室设计,需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,色彩也需柔和,这样才方便人休息;而城市广场则需根据其使用性质确定硬质景观的材质与面积、植物配置和造景。设计对象不同,设计要求和方法也不同。
其次,环境设计要满足人们创造优美舒适的感官要求,包括视觉、嗅觉和触觉等关系环境感觉等要素。人体视觉最为敏锐,接受信息量最大。所以在设计中应首先强调物体造型和点、线、面关系及色彩搭配,其次必须注重整体环境的风格情调,同时考虑观赏者距离与角度。但是,不能简单地把各种感官因素相加,不同的设计对象感官环境要求各有侧重。如在室内设计中不仅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受,更要有舒适的触觉,而且,不同质感的物体能够给人不同感受。因此,要视设计风格的不同与业主的要求而选择相应的装饰材料。
当人身临其境,置身于环境中,常有一种超乎各种感觉的体验,即对于环境的直接综合体验,这种体验因人而异,取决于个人的学识和修养。所谓“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”。同时还要善于利用视错觉进行整体设计,使空间小中见大,大得适中。明度高的小空间放大了空间感受,明度低则缩小空间感受。人们感官的局限性还包括疲劳,因为感官在连续重复的刺激下存在着适应与疲劳的现象。“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;如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。”这就是为什么外在工业场所中采用纯度、明度高的色彩,是为了消除事故隐患。
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以上功能外,还能陶冶人的情操。好的环境艺术作品可以使人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。沙里宁说:“让我看看你的城市,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。”
3.3 环境设计的关联性与空间的统一性
首先,环境艺术设计对象的变化幅度巨大。小到一间居室,大到一座城市。因此,每一个环境都是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,所以说单体环境空间之间相互依存、相互关联,而环境设计空间具有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空间特性。
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克服急功近利、不顾整体的毛病,否则将带来经济和文化损失。如杭州西湖风景区因周围建筑物体量高大,破坏了原有风景。北京故宫建筑群,布局严谨、原北京城的规划,故宫在视觉、心理上都处于中心地位,而现在的故宫,仅仅在内部得到较好的保护,周围的环境却因高层建筑整体遭到了破坏。
在空间关系处理方面,江南园林的设计值得借鉴。空间尺度与建筑尺度的处理,意境的创造,书法、诗词、绘画等艺术引入环境中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。如“包孕吴越”(无锡太湖鼋头渚摩崖刻字),不仅说明太湖之广阔浩瀚,而且融进了数千年的历史,描写了景致又点明了审美情趣。因此,正确处理好各种环境的关系,把握住环境设计的空间整体性是关键的环节。
环境设计在本质上就是创造第二自然,通过造型、色彩、材质把主题传达给人们。这种视觉传达的过程不仅有空间三维,还有时间纬度,步移景换,四季千秋,设计者匠心独运。
3.4 环境艺术设计的实用性
环境艺术设计创造了美,也含有必然的使用功能。如室内设计首先应满足人的各种使用功能。而室外空间中的椅、凳、垃圾桶等设施设计,既要造型美观,含有文化特色又要合乎人机关系,起到引导人行为的目的。
3.5 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对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
环境设计的多学科性,需要像达・芬奇一样的“通才”。目前环境设计的课程,就工科院校而言,缺少美学与艺术的人文关怀,缺乏艺术和形象思维能力。艺术设计院系的环境设计专业,缺乏建筑工程与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,缺少理性和逻辑思维。毋庸质疑,作为环境设计师在设计修养上需要深厚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是肯定的。所以,心理学、文化、行为科学、城市社会学等其他相关知识,就成为每个环境设计师的必修课。
|
|